《更漏子·背江樓》翻譯及注釋
背江樓,臨海月,城上角聲嗚咽。堤柳動(dòng),島煙昏,兩行征雁分。
譯文:背倚江邊樓閣,面對(duì)海上新月,聽城頭角號(hào)聲嗚咽。長堤在柳的舞姿中輕輕搖動(dòng),小島在暮煙里漸漸隱沒,兩行雁群紛飛似離別。
注釋:更漏子:詞牌名。又名“付金釵”“獨(dú)倚樓”“翻翠袖”“無漏子”。雙調(diào)四十六字,前片兩仄韻,兩平韻,后片三仄韻,兩平韻。角聲:號(hào)角之聲。角,古樂器名。島煙昏:謂水中洲島夜霧朦朧。
京口路,歸帆渡,正是芳菲欲度。銀燭盡,玉繩低,一聲村落雞。
譯文:在那京口渡頭,他的歸帆已上路,正是花落春暮的時(shí)候。守著燃盡的銀燭,看天邊漸漸低垂的北斗,聽村落一聲雞鳴似把晨曲奏。
注釋:京口:今江蘇鎮(zhèn)江。鄂本、湯本均作“西陵”。度:雪本作“渡”,誤。玉繩:星名,北斗第五星(玉衡)的北邊兩星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上飛闥而仰眺,正睹瑤光與玉繩。”
溫庭筠簡介
唐代·溫庭筠的簡介

溫庭筠(約812—866)唐代詩人、詞人。本名岐,字飛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縣東南)人。富有天才,文思敏捷,每入試,押官韻,八叉手而成八韻,所以也有“溫八叉”之稱。然恃才不羈,又好譏刺權(quán)貴,多犯忌諱,取憎于時(shí),故屢舉進(jìn)士不第,長被貶抑,終生不得志。官終國子助教。精通音律。工詩,與李商隱齊名,時(shí)稱“溫李”。其詩辭藻華麗,秾艷精致,內(nèi)容多寫閨情。其詞藝術(shù)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,為“花間派”首要詞人,對(duì)詞的發(fā)展影響較大。在詞史上,與韋莊齊名,并稱“溫韋”。存詞七十余首。后人輯有《溫飛卿集》及《金奩集》。
...〔 ? 溫庭筠的詩(342篇) 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