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效古贈崔二》鑒賞
原文
十月河洲時,一看有歸思。
風飆生慘烈,雨雪暗天地。
我輩今胡為?浩哉迷所至。
緬懷當途者,濟濟居聲位。
邈然在云霄,寧肯更淪躓?
周旋多燕樂,門館列車騎。
美人芙蓉姿,狹室蘭麝氣。
金爐陳獸炭,談笑正得意。
豈論草澤中,有此枯槁士?
我慚經濟策,久欲甘棄置。
君負縱橫才,如何尚憔悴?
長歌增郁怏,對酒不能醉。
窮達自有時,夫子莫下淚。
賞析
開始六句,以景托情,情景交隔,渲染出籠罩天地的巨大悲愁。“十月河洲”,景物蕭條,托出詩人心境的悲涼、前途的黯淡,因此有“歸歟”之思。三、四句進一步渲染這種“慘”景:狂風的呼嘯使氣氛更添嚴酷凄慘,暴雨大雪使天地黯然,故“歸思”雖切,卻不知“胡為”。“迷所至”,表現進退維谷之狀。“浩哉”的強烈感嘆,不僅是嚴酷景象的渾浩無邊,也是指悲愁之情的混茫無盡。
緊接著十二句,以“緬懷”二字將人們引向京城,把自己西游長安所見的“當途者”們花天酒地的生活一一展示出來,進一步反襯“我輩”的倉惶失路:權貴們人數眾多,名聲顯赫,如在“云霄”,是不肯變“更”困頓之士的悲慘處境的。他們以“燕樂”高奏,“車騎”如云,交游何其貴盛;“美人”如荷,幽房飄香,生活何其淫逸,獸形火炭陳于“金爐”,眉飛色舞“談笑”得意,姿態何其驕矜。這一幅幅生活圖景的生動刻畫,使對權貴們的腐敗生活揭露程度更為深廣,愈益猛烈。筆勢至此突轉,以“豈論草澤中,有此枯槁士”的鮮明對比,以義憤之情揭露社會的黑暗污濁。
最后八句,回應“贈崔二”的題意,傾訴胸中的不平。前四句中,先說我慚愧的是無經世濟民之策,故早就自甘沉淪,接著以一個有力的反詰,寫崔二有“縱橫”之才,卻還是與自己一樣同處“憔悴”境地的事實,進而揭露當時社會對有識之士的普遍壓抑。至此可知,前面的自慚自棄,乃是正言反說,以退為進,恰恰說明自己“永愿拯芻蕘”的理想無法實現,內心悲憤無法排遣。接著思緒再一轉折:企圖“長歌”一曲,以抒其憤,誰料反增郁悶;再以酒解愁吧,卻不能一醉,反而倍添憂愁。故最后兩句,只好以“窮達自有時,夫子莫下淚”的勸慰,流露出自己安于時命,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。這八句抒情,幾經轉折回旋,情愈遣愈烈,把主人公愁思百結,痛苦萬狀的悲慨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該詩以景托情起,渲染出深廣濃烈的悲涼之氣。再以鋪陳之法揭露“當途者”的驕奢淫逸,真切生動,如在目前。最后以回旋婉轉的筆法,波瀾層生,峰巒迭起,將自己深沉的悲憤推向高潮。其中還多用尖銳的對比,不著議論,讓讀者通過鐵的事實,看到當時社會的不平,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。而且對比之處,多用反詰的語氣推出,就使感情的力度更強,增加了激昂頓挫之勢。這種抒情的悲嘆和對當時社會關系的憤怒抗議,使他的創作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,除了雄壯豪放的風格外,還有“沉郁悲涼”的一面,而且“其沉雄直不減杜甫”(葉燮《原詩》卷四)。這種特點,也使他的邊塞詩,表現出對將帥無能的尖銳揭露和對士卒的深刻同情,在邊塞詩人中獨樹一幟。
高適簡介
唐代·高適的簡介

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,世稱“高常侍”。 作品收錄于《高常侍集》。高適與岑參并稱“高岑”,其詩作筆力雄健,氣勢奔放,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、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。
...〔 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