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蝶戀花·送潘大臨》鑒賞
原文
別酒勸君君一醉,清潤潘郎,又是何郎婿。記取釵頭新利市,莫將分付東鄰子。
回首長安佳麗地,三十年前,我是風流帥。為向青樓尋舊事,花枝缺處馀名字。
賞析
上片,以“酒”為媒體,寫蘇軾對潘大臨的囑咐與期望。“別酒勸君君一醉”,寫餞行。“別酒”,象征深情厚誼。“勸君”,情誼非同尋常。一杯,君醉了。再一杯,自己也醉了。醉后吐真言:“清潤潘郎,又是何郎婿?”第二、三句選擇人生兩大事進行議論:一是“學而優則仕”。二是“書中自有顏如玉”。文人過考,面臨兩大話題。每每提及,倍覺親切自然。“清潤”二字,飽含著蘇軾對潘大臨青春美的贊賞之情。“記取釵頭新利市,莫將分付東鄰子”,以史實為教訓,蘇軾叮囑潘大臨要記取:仕慶得到的賞錢與此而幸遇的美女是珍貴的,千萬不要輕易喪失于東鄰的好色之徒手中。可謂語重心長,語短情長。
下片,以夢幻、假想之筆,寫蘇軾以自己還未赴試人仕的美妙人生構想來激奮潘大臨的功名心。“回首長安佳麗地,三十年前,我是風流帥”,以假想之筆,寫了以往應試入仕之人的的美好回憶。“長安”京都,政治中心,處處都有“佳麗地”。多少“三十年前”的妙齡仕途男子,出入于繁華的“佳麗地”,常常發出幽悱的詠嘆:“我是風流帥”。一個“風流帥”,一語雙關,說政治上出人頭地。神情上英姿瀟灑。蘇軾赴試將近20歲,即將赴京參試的正茂風華,預想成為“風流帥”人物的一天定會到來。最后兩句,滿懷深情地對潘郎說:“為向青樓尋舊事,花枝缺處馀名字”。想當年,我未親自出入“佳麗地”。但而今,我就要“功成名遂早還鄉”,已不可能尋覓青樓舊事,更不可能在青樓墻上留名,而只能“記取”了。言下之意,你該有信心去實現試后的“黃金屋”和“顏如玉”的人生兩大美愿。
該詞,寫送潘大臨赴省過考。以“蝶戀花”這一帶有象征性意義的詞牌,以“青樓”、“佳麗”這一帶有顯示性意義的題材,來囑托、期望潘大臨赴省參試獲得成功。詞中反映“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”的封建仕宦意識和性愛觀念。這是蘇軾思想上的一種時代局限性。
蘇軾簡介
唐代·蘇軾的簡介

蘇軾(1037-1101),北宋文學家、書畫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。漢族,四川人,葬于潁昌(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學識淵博,天資極高,詩文書畫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暢達,與歐陽修并稱歐蘇,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詩清新豪健,善用夸張、比喻,藝術表現獨具風格,與黃庭堅并稱蘇黃;詞開豪放一派,對后世有巨大影響,與辛棄疾并稱蘇辛;書法擅長行書、楷書,能自創新意,用筆豐腴跌宕,有天真爛漫之趣,與黃庭堅、米芾、蔡襄并稱宋四家;畫學文同,論畫主張神似,提倡“士人畫”。著有《蘇東坡全集》和《東坡樂府》等。
...〔 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