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湖》鑒賞
原文
湖上微風入檻涼,翻翻菱荇滿回塘。
野船著岸偎春草,水鳥帶波飛夕陽。
蘆葉有聲疑霧雨,浪花無際似瀟湘。
飄然篷艇東歸客,盡日相看憶楚鄉。
賞析
此詩前三聯均寫舟中所見南湖景色,而“湖上微風”四字實為所有景物特征之根由。舉凡“入檻涼”之觸覺感受,“翻翻菱荇”“野船著岸”“水鳥帶波”“浪花無際”之視覺感受,“蘆葉有聲”之聽覺感受,均緣“湖上微波”而生。而“浪花無際”一句又暗遞到尾聯“憶楚鄉”。蓋因詩人之舊鄉即在煙波浩渺之太湖濱,故見此“浪花無際”之南湖遂自然引起對“楚鄉”之思憶。
詩人在遣詞用字上頗見功力。頷聯出句中的“野”字用得好,像是刻意凝練過才下筆的,其中透著一股自由自在、無拘無束的意蘊,而溫庭筠之所以客居他鄉,正是被俗事所擾。溫庭筠筆下多次出現類似這般適于隱逸的景物,可見他對野趣是頗有眷戀的。還有“偎”字運用了擬人手法,生動形象地寫出小船輕倚著長滿青草的湖岸時的溫馨、靜謐景象,表達了詩人對眼前景象的喜愛之情。對句的“帶”字生動形象地寫出水鳥伴著余暉從水面飛掠而過的輕靈(輕盈)的動態美,使整幅畫面活潑靈動。
頸聯的“疑”“似”二字有傳神之妙,以虛托實,更見南湖景色之美?!耙伞弊钟玫糜葹閭魃瘢擅扇珈F靄之雨仍嫌太大,故用“疑”字更進一步的將雨“細”化,細到只能聞聲,不能辨形的程度。古代文學中,常有將動詞用作形容詞的,然而若使讀者可以明顯感覺到詞性的轉變,則雕鑿之跡顯矣,實非上品;而觀溫庭筠此“疑”字的用法,詞性未變,但卻有形容詞之效,極妙。
此詩風格清麗流美,寫景如畫,詩句于平淡之中見新奇,其中“水鳥”句和“蘆葉”句尤為出色,宛然一幅頗富動態、明媚秀麗的春景圖。
溫庭筠簡介
唐代·溫庭筠的簡介

溫庭筠(約812—866)唐代詩人、詞人。本名岐,字飛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縣東南)人。富有天才,文思敏捷,每入試,押官韻,八叉手而成八韻,所以也有“溫八叉”之稱。然恃才不羈,又好譏刺權貴,多犯忌諱,取憎于時,故屢舉進士不第,長被貶抑,終生不得志。官終國子助教。精通音律。工詩,與李商隱齊名,時稱“溫李”。其詩辭藻華麗,秾艷精致,內容多寫閨情。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,為“花間派”首要詞人,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。在詞史上,與韋莊齊名,并稱“溫韋”。存詞七十余首。后人輯有《溫飛卿集》及《金奩集》。
...〔 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