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迎春樂·菖蒲葉葉知多少》鑒賞
原文
菖蒲葉葉知多少,惟有個、蜂兒妙。雨晴紅粉齊開了,露一點、嬌黃小。
早是被、曉風力暴,更春共、斜陽俱老。怎得香香深處,作個蜂兒抱。
賞析
此詞上闋寫雨過天晴后的郊外麗景。就像一名優秀的畫師,詞人把入畫的時間定在雨后初晴那一瞬間。一陣微雨過后,天空中纖塵不染,格外晴朗,放眼望去,只見菖蒲長滿溝渠,葉葉相連。“菖蒲”一句從大處落筆,以“葉葉”概括郊外春色之貌,給人滿眼碧綠的意象,就像南朝《采蓮曲》中用“田田”來狀蓮葉彌望之景一樣。緊接著,作者便拉近了視線,從細處著筆,用特寫鏡頭捕捉到那碧綠畫面中一點醒目的黃色:一只小蜜蜂在那兒飛來飛去。有了這一點嬌黃的色彩映襯于一片綠色之中,整個畫面便活了,充滿生機了,因而顯得美妙動人。從藝術手法上講,將“雨晴”這樣的時間融入到景物之間,使讀者的審美感受自始至終都集中于艷麗的郊野春色,不給人突兀之感。“妙”和“小”不僅形成韻腳,而且還彼此呼應,見出園中蜜蜂的細小可愛。前用“唯有個”,后用“露一點”,前面點明是蜂,后再著以“嬌黃”之色,將那只可愛的小蜜蜂寫活了。一個“嬌”字,盡顯柔美之態,傳出神韻。
下闋由景生情。看著眼前一片大好的春光,滿園的春色,詞人驟然動起了惜花之情。他想到那嬌艷的花朵如果受到曉風的暴力,必將殘敗不堪,縱然有幸逃過一劫,但最終的結果也不會好到哪里去,只能是衰敗遲暮,在暮春的夕陽之下,顯示出老態,令人悲傷。一個熱愛生活,充滿激情的人,總是不愿意看到美好的事物被摧殘,被破壞,但這樣的結局卻又是不可避免的。因此,詩人設想在最為嬌艷,蜜汁最濃的時候,跟那嬌黃的小蜜蜂一起度過,享受難得的美好時刻。
詞的上闋寫“菖蒲葉葉”,是寫葉,而下闋雖未點明,但引起詞人感想的,是花。高明的詞人在詞中一點也沒有透露出這花的消息,只以“香香”二字點逗,使詞情婉約含蓄。由此及彼的時空轉換,從寫景到因景生情,只用過片的停頓來作處理,而不作交待(有時用一字句或二字句領起),這在詞中是常見的手法。聯系到當時的詞是在歌舞場合所唱,就更能體會這種“過門”處詞情變換的妙處了。
表面上看,整首詞都只是在繪景描象,但詞人的用意,顯然不在只寫蜂、花這類自然景物之上。以香花美草喻美人,以暴風殘花喻紅顏衰褪,以春暮花老見出美人遲暮,是中國古代詩詞的一個傳統。因此,讀這首詞時,有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素養的讀者,可以很自然地領悟到其中特殊的意象指歸,并會因為蜜蜂抱花意象而聯想到男女歡會,從而對其詞品的高低作出評價。正因如此,盡管秦觀的這首詞在寫景狀物方面沒有什么大的缺失,甚至可以說有其獨到之處,但是,在后代詞論家那里,卻很少獲得好評。最多只不過視其為狎邪詞人柳永之作的同類。對照柳詞仔細品味,這樣的評價也不是沒有道理的。只不過對于為秦樓楚館寫作歌詞的柳永,詞論家們的著眼點往往并不在其寫男歡女愛是否露骨上,而在其羈旅行役和長調慢詞的原創之功上,而對于“專主情致”的秦觀,則多少有一種載道文人的心理定勢,所以對秦觀的這類詞,就很少放過。其實,如果舍棄知人論世的批評模式,單純就文本批評,秦觀的這首詞,還是有其獨特價值的,至少,在藝術手法,還是有值得借鑒的地方的。
秦觀簡介
唐代·秦觀的簡介

秦觀(1049-1100)字太虛,又字少游,別號邗溝居士,世稱淮海先生。漢族,北宋高郵(今江蘇)人,官至太學博士,國史館編修。秦觀一 生坎坷,所寫詩詞,高古沉重,寄托身世,感人至深。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,多有遺跡。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,麗水的秦少游塑像、淮海先生祠、鶯花亭;青田的秦學士祠;湖南郴州三絕碑;廣西橫縣的海棠亭、醉鄉亭、淮海堂、淮海書院等。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,墓碑上書“秦龍圖墓”幾個大字。有秦家村、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。
...〔 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