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鄰》翻譯及注釋
錦里先生烏角巾,園收芋栗未全貧。
譯文:錦江有一位先生頭戴黑色方巾,他的園子里,每年可收許多的芋頭和板栗,不能算是窮人。
注釋:錦里:錦里:指錦江附近的地方。角巾:四方有角的頭巾。芋粟:芋頭,板栗。
慣看賓客兒童喜,得食階除鳥雀馴。
譯文:他家常有賓客來,孩子們都習慣了,總是樂呵呵的,鳥雀也常常在臺階上覓食,它們已被馴服了。
注釋:賓客:一作“門戶”。階除:指臺階和門前庭院。
秋水才深四五尺,野航恰受兩三人。
譯文:秋天錦江里的水深不過四五尺,野渡的船只能容下兩三個人。
注釋:深:一作“添”。航:小船。一作“艇”。
白沙翠竹江村暮,相對柴門月色新。
譯文:天色已晚,江邊的白沙灘,翠綠的竹林漸漸籠罩在夜色中,錦里先生把我們送出柴門,此時一輪明月剛剛升起。
注釋:村:一作“山”。暮:一作“路”。對:一作“送”。柴門:一作“籬南”。
杜甫簡介
唐代·杜甫的簡介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號少陵野老,世稱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漢族,河南府鞏縣(今河南省鞏義市)人,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,杜甫被世人尊為“詩圣”,其詩被稱為“詩史”。杜甫與李白合稱“李杜”,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區別開來,杜甫與李白又合稱“大李杜”。他憂國憂民,人格高尚,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,詩藝精湛,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,影響深遠。759-766年間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。
...〔 ? 杜甫的詩(1134篇) 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