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潯陽泛舟經明海譯文及注釋
譯文
大江分為九個支流,淼淼的樣子簡直成了水鄉。
撐船人乘著水勢行船,來來往往都逗留在潯陽。
我借這好時機漫游五湖,在水上漂泊經過三湘。
觀潮感到枚乘《七發》的壯觀,憑吊屈原痛苦沉江。
高高的魏闕常掛心懷,金馬門待詔我不能遺忘。
遙念去南方過冬的上林雁,河水解凍時已往回飛翔。
注釋
明海:即指彭蠡湖,唐人往往稱湖為海。
流:一作“派”。《說文》:派,別水也。
淼漫:一作“淼淼”。
利涉:船的代稱。至:又作“逗”、“經”、“過”。
五湖:泛指湖南、湖北一帶的湖泊。一說太湖。
經:又作“過”。三湘:漓湘、瀟湘、蒸湘(或沅湘、瀟湘、蒸湘)。泛指湖南一帶。
濤:一作“潮”。枚發:枚乘《七發》曾寫“廣陵觀濤”一段。
沉湘:屈原所沉汨羅江為湘江的支流,所以說“沉湘”。
魏闕:宮門外闕懸法之所,因一代帝王所居。恒在:指常在。
金門:金馬門的省稱。金馬門是漢代宮門名,學士待詔之處。
上林雁:上林是宮苑名。事見《漢書·蘇武傳》。
冰泮:冰融,解凍。
參考資料:
1、鄧安生 孫佩君.孟浩然詩選譯.成都:巴蜀書社,1990:48-50
自潯陽泛舟經明海鑒賞
《自潯陽泛舟經明海》是作者在漫游潯陽之際寫的山水行旅詩。這首詩清淡自然,寫作者自潯陽泛舟至彭蠡湖的經過,表現出了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不鉤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,“語淡而味終不薄”的特點。
此詩以景入手,穿插用典,如:“枚發,屈痛。魏闕心,金門詔,上林雁”,寫出其行旅中見到的壯美景致,同時抒發自己不遇明主,置身在野無發報效國家的復雜心情。這與“其年四十游京師,唐玄宗詔其詠詩,其至‘不才明主棄’之語,玄宗因之謂:‘卿自不求仕,朕未嘗棄卿,奈何誣我?’因而放還未仕。”之時有同感。
孟浩然簡介
唐代·孟浩然的簡介

孟浩然(689-740),男,漢族,唐代詩人。本名不詳(一說名浩),字浩然,襄州襄陽(今湖北襄陽)人,世稱“孟襄陽”。浩然,少好節義,喜濟人患難,工于詩。年四十游京師,唐玄宗詔詠其詩,至“不才明主棄”之語,玄宗謂:“卿自不求仕,朕未嘗棄卿,奈何誣我?”因放還未仕,后隱居鹿門山,著詩二百余首。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“王孟”。
...〔 ? 孟浩然的詩(286篇) 〕猜你喜歡
感懷詩二章(奉使中原署館壁)
仆本江北人,今作江南客。再去江北游,舉目無相識。
金風吹我寒,秋月為誰白。不如歸去來,江南有人憶。
未到故鄉時,將為故鄉好。及至親得歸,爭如身不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