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欺暗室的成語故事

拼音bù qī àn shì
基本解釋欺:欺騙自己;暗室:人家看不見的地方。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,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。
出處《漢魏南北朝墓志銘集釋 隋王世琛墓志》:“信行所履,不欺暗室。”
不欺暗室的典故
蘧(qú)伯玉,名瑗,字伯玉,春秋時蒲國人,生活的時代和孔子大致相同。他是衛(wèi)靈公時著名的賢大夫,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優(yōu)秀的人。“衛(wèi)地多君子”,歷來人們都將蘧伯玉作為衛(wèi)國君子的代表。
蘧伯玉非常賢德,人們十分敬重他。一次,衛(wèi)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,先聽到轔轔的車聲,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,過了一會兒,轔轔的車聲又響起來。衛(wèi)靈公就問夫人說:“你知道剛才過去的人是誰嗎?”夫人說:“應該是蘧伯玉。”靈公問:“你怎么知道是他呢?”南子說:“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(jié)的,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,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,用手扶著車轅慢行,為的是怕車聲打擾國君。忠臣和孝子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信誓旦旦,也不會因在黑暗之中沒有人能看到而改變自己的操守。蘧伯玉是我們衛(wèi)國品行端正的大夫,仁而有智,對國家恪盡職守。他不會因為現(xiàn)在是黑夜,沒人會看見就忘記禮節(jié),所以我覺得是他。”靈公派人去看,果然是蘧伯玉。
靈公與夫人開玩笑說:“不是蘧伯玉。”夫人聽后馬上給靈公上酒道賀。靈公說:“你為什么要向我道賀呢?”夫人說:“開始我以為衛(wèi)國只有蘧伯玉一個人是這樣的賢德之人,現(xiàn)在知道在衛(wèi)國還有一個和他一樣賢德的人,那么我們國家就有兩個賢臣了。國家多賢臣,是國家之福,怎么能不向您道賀呢?”靈公說:“說得好!”然后就把真相告訴了夫人。
蘧伯玉協(xié)助衛(wèi)靈公把衛(wèi)國治理得兵強馬壯、人民富裕,使其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。晉國大將趙簡子原想討伐衛(wèi)國,派人到衛(wèi)國試探。那人返回后,告訴趙簡子:“蘧伯玉在衛(wèi)國當政,我們如果貿(mào)然攻打衛(wèi)國肯定會吃敗仗的。”趙簡子馬上就取消了攻衛(wèi)的計劃。
蘧伯玉謙虛謹慎,經(jīng)常對自己進行反思,“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。”他又經(jīng)常鞭策自己,《莊子·則陽篇》記載:“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。”意思是說他年已六十還能與日俱新,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。這樣的賢人總是對自己的道德與行為有明確的要求,而且一直認真的按照這些要求去做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不欺暗室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天經(jīng)地義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夫禮,天之經(jīng)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” |
引鬼上門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十二:“吾本等好意,卻叫得‘引鬼上門’,我而今不便追究,只不理他罷了。” |
快馬加鞭 | 明 徐姬《殺狗記 看書苦諫》:“何不快馬加鞭,逕趕至蒼山,救取伯伯。” |
死要面子 | 張潔《沉重的翅膀》:“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,絕不會把這些事往外講。” |
見多識廣 | 明 馮夢龍《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》:“還是大家寶眷,見多識廣,比男子漢眼力,到勝十倍。” |
匡亂反正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太史公自序》:“仲尼悼禮廢樂崩,追修經(jīng)術,以達王道,匡亂世反之于正。” |
臭名遠揚 | 《宋書 劉義真?zhèn)鳌罚骸鞍杠囼T將軍義真,兇惡之性,爰自稚弱,咸陽之酷,臭聲遠播。” |
曉以大義 | 吳玉章《從甲午戰(zhàn)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》第十四篇:“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,合欲曉以大義。” |
空口無憑 | 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27回:“空口無憑的話,門生也不敢朝著老師來說。” |
刀光劍影 | 南朝 梁 吳筠《戰(zhàn)城南囚首》:“劍光揮夜電,馬汗晝成泥。”又《邊城將》:“刀含四尺影,劍抱七星文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