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問三不知的成語故事

拼音yī wèn sān bù zhī
基本解釋三不知:指對事的開始、中間和結尾都不知道。不管怎樣問;總說不知道。比喻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。也作“一問搖頭三不知”。
出處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君子之謀也,始、衷、終皆舉之,而后入焉。今年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難乎?”
一問三不知的典故
故事公元前468年,晉國的大夫茍瑤率大軍討伐鄭國。
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,后來日漸衰弱,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。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,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。齊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晉國吞并鄭因而更加強大,構成對齊國的威脅,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。
陳成子率軍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,天下大雨,士卒們不愿意冒雨過河。鄭國的向導子思說:“晉國的兵馬就在敝國都城的屋子底下,所以前來告急,敝國的君臣,正焦急地盼望齊軍早日到達。如果再不行進,恐怕要來不及了。”陳成子披著雨篷,拄著兵戈,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。戰馬見了的舀滔的河水嚇得嘶叫,他使用鞭子狠抽,硬逼它們過河,經過一番努力,齊軍安全地渡過了淄水,準備與晉軍交戰。
晉軍統帥茍瑤見齊軍軍容嚴整,心里有點害伯,便對左右的部將說:“我占卜過攻打鄭國,卻沒有占卜過和齊國作戰。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,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。”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,主張撤兵。茍瑤一邊下令撤軍,一邊派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。使者說:“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:這次晉國出兵,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。您陳大夫這一族,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。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掠的,但卻是鄭國的罪過。所以,敝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,同時間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。”
陳成子聽了使者的活,知道這是茍瑤編造出來的說言,十分生氣他說:“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:像茍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長久嗎?”
齊國的使者走后,有個名叫茍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:“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,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,要把齊軍全部消滅。”陳成子聽了嚴肅他說:“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:‘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,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。’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,我也不能避而不戰。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,滅自己志氣的話!回國以后,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。”
茍寅自知失言,后悔地說:“今天我才知道,自己為什么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,君子謀劃一件事情,對事情的開始、發展、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,然后向上報告。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,怎能不碰壁呢?”
幾天后晉軍撤兵,陳成子也率軍回國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一問三不知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疾如旋踵 | 唐·馮用之《機論上》:“一得一失,易于反掌,一興一亡,疾如旋踵,為國家者可不務乎?” |
初出茅廬 | 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39回:“博望相持用火攻,指揮如意笑談中,直須驚破曹公膽,初出茅廬第一功。” |
學貫中西 | 清·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106回:“博了個熟識時務,學貫中西的名氣。” |
經幫緯國 | 唐·李世民《授長孫無忌司徒詔》:“是以經邦緯國必俟曹之勛,燮理陰陽允歸鍾華之望。” |
香銷玉沉 | 明·胡文煥《群音類選·玉盆記》:“他怨悠悠香銷玉沉,亂紛紛碎滴珠囊逬,我難主憑蕭蕭兩鬢星。” |
志在千里 | 三國魏·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神龜雖壽》:“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。” |
鼻青臉腫 | 清 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44回:“這惡賊原想著是個暗算,趁著軍官作下揖去,不能防備,這一腳定然鼻青臉腫。” |
云天霧地 | 周立波《山鄉巨變》上三:“田里功夫,他比你爸爸還強一色。就是有點面胡,吃了酒,尤其是有點云天霧地。” |
餓虎吞羊 | 《清平山堂話本 五戒禪師私紅蓮記》:“一個初侵女色,由如餓虎吞羊。” |
廢書而嘆 | 《史記·孟子荀卿列傳》:“太史公曰:余讀《孟子》書,至梁惠王問‘何以利吾國’,未嘗不廢書而嘆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