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去不復返的成語故事

拼音yī qù bù fù fǎn
基本解釋復:重復。返:回來。一去就不再回來了。也形容事物已成過去;不再重現。
出處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刺客列傳》: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。”
一去不復返的典故
戰國后期,秦國國富兵強,各國受到威脅。燕國的太子丹到處物色可以派去刺殺秦王嬴政(以后統一中國改稱秦始皇)的人,終于找到了一個名叫荊軻的勇士。
公元前228年,秦軍攻破趙國,迫臨燕境,太子丹聞訊后非常著急,請荊軻快點出發。荊軻說:“要行刺秦王,首先得想辦法接近他。如果能獻上秦王渴望得到的燕國南部的土地和他的仇人樊於期的頭,就好了。”
樊於期原是秦國的將軍,因為得罪了秦王,才逃亡到燕國來避難的。太子丹聽荊軻說要向秦王獻樊於期的頭,說:“那叫我怎么忍心呢?”
荊軻于是自己去找樊於期,對他說:“秦王殺了將軍的父母宗族,將軍不是渴望早日報仇嗎?如今我準備去刺殺秦王,想借將軍的頭獻上,好接近了他動手,不知將軍意下如何?”
樊於期說:“我日日夜夜想著報仇,一顆心都快煎熬得爛了,今天方才得到你的開導!”說完便拔出寶劍自己抹了脖子。
太子丹聽說樊於期自殺,哭了一場,用木盒盛上人頭,把它和燕國南部的地圖一起交給荊軻,并找來一個勇士秦舞陽,叫他擔任荊軻的助手。
臨行這一天,荊軻因為等一個住得較遠的朋友,想同他一起去,遲遲沒有出發。太子丹疑心荊軻后悔了,問他:“太陽已經下山了,你有動身的意思么?”荊軻說:“我不過在等一個朋友,既然你這么說,那就分手吧!”
太子丹等人知道荊軻不可能活著回來,都穿著白衣服到易水邊為他餞行。荊軻請他的朋友高漸離擊筑(古代樂器),自己唱起歌來。
荊軻慷慨高歌,歌聲悲壯激昂,他唱道: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!”聽著這歌聲,在場的人無不潸然淚下。
唱完歌,荊軻跳上車子走了,連頭都不回過來看一看。他果然“一去不復還”,后來被秦王用劍砍倒,死在秦廷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一去不復返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肝髓流野 | 《舊唐書·蕭瑀傳》:“上奔播六年,中原之人,與賊肝髓流野,得復宗廟,遺老殘民聞輿馬音,流涕相歡。” |
人才濟濟 | 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62回:“閏臣見人才濟濟,十分歡悅。” |
林下風致 | 《宣和書譜·婦人薛濤》:“婦人薛濤,成都倡婦也。以詩名利時,雖失身卑下,而有林下風致,故詞翰一出,則人爭傳以為玩。” |
鷗鳥不下 | 戰國 鄭 列御寇《列子 黃帝》:“海上之人好漚鳥者,每旦之海上,從漚鳥游,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……明日之海上,漚鳥舞而不下也。” |
以小見大 | 老舍《趙子曰》:“這樣的事實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設,可是以小見大,這幾件小事不是沒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義的人們所能辦到的。” |
褒善貶惡 | 宋 邵博《聞見后錄》第21卷:“惟有三四寸竹管子,向口角頭褒善貶惡,使善人貴、惡人賤,善人生、惡人死,須是由我始得。” |
疑鄰盜斧 | 戰國·鄭·列御寇《列子·說符》:“人有亡斧者,意其鄰之子。視其行步,竊斧也;顏色,竊斧也;言語,竊斧也;動作態度,無為而不竊斧也。” |
當仁不讓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衛靈公》:“當仁不讓于師。”朱熹集注:“當仁,以仁為己任也。” |
同心合力 | 《書·泰誓中》:“予有亂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 |
不到黃河心不死 | 清 蔣士銓《空谷香 虎窮》:“我一路何等勸你,你這樣人,不到黃河心不死,還說什么親戚!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