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眼惺忪的成語故事

拼音shuì yǎn xīng sōng
基本解釋惺忪:剛蘇醒的樣子。形容睡覺的人剛睡醒,還沒有完全清醒。
出處魯迅《故事新編·采薇》:“街道上的行人還不多;所遇見的不過是睡眼惺忪的女人,在井邊打水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睡眼惺忪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睡眼惺忪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自力更生 | 孫中山《中國問題的真解決》:“中國不但會(huì)自力更生,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(hù)中國的獨(dú)立與完整的麻煩。” |
東扶西倒 | 宋 楊萬里《過南蕩》詩:“笑殺槿籬能耐事,東扶西倒野酴醿。” |
暴取豪奪 | 宋 蘇軾《策斷上》:“國用不足,則加賦于民,加賦而不已,則凡暴取豪奪之法,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。” |
主明臣直 | 明·張居正《帝鑒圖說》上篇:“妾聞主明臣直,今魏征直,由陛下之明也。” |
室徒四壁 | 《魏書·陽固傳》:“居官清潔,家無余財(cái),終歿之日,室徒四壁,無以供喪,親故為其棺斂焉。” |
不治之癥 | 魯迅《偽自由書 電的利弊》:“說先前身受此刑,苦痛不堪,辣汁流入肺臟及心,已成不治之癥,即釋放亦不免于死云云。” |
大腹便便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邊韶傳》:“韶口辯,曾晝?nèi)占倥P,弟子私嘲之曰:‘邊孝先,腹便便。懶讀書,但欲眠。’” |
事與愿違 | 三國 魏 稽康《幽憤》詩:“嗟我憤嘆,曾莫能儔。事與愿違,遘茲淹留。” |
讀書種子 | 宋 羅大經(jīng)《鶴林玉露》第11卷:“周益公云:漢二獻(xiàn)皆好書,而其傳國皆最遠(yuǎn)。士大夫家,其可使讀書種子衰息乎?” |
會(huì)少離多 | 宋 辛棄疾《蝶戀花 送祐之弟》詞:“會(huì)少離多看兩鬢,萬縷千絲,何況新來病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