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惡余殃的成語故事

拼音jī è yú yāng
基本解釋多行不善,則會遭受惡報。勸人不要行惡,以免禍延子孫。
出處《易經 坤卦 文言曰》: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南朝宋 釋法明《答李交州難佛不見形》:“積善余慶,積惡余殃,雖新新生滅,交臂代謝,善惡之業,不得不受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積惡余殃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積惡余殃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高 | 清·張岱《岱志》:“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高。未到泰山者,泰山壁立千丈,不藉寸土,櫛沐甚凈。” |
敬業樂群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學記》:“一年視離經辨志,三年視敬業樂群。” |
惜指失掌 | 《南史 阮佃夫傳》:“佃夫拂衣出戶,曰:‘惜指失掌邪?’” |
疙里疙瘩 | 清·郭小亭《濟公全傳》第五回:“滋著一臉的泥,破僧衣,短袖缺領,腰系絲絳,疙里疙瘩,光著兩只腳,拖一雙破草鞋。” |
春風風人 | 漢 劉向《說苑 貴德》:“管仲上車曰:‘嗟茲乎,我窮必矣!吾不能以春風風人,吾不能以夏雨雨人,吾窮必矣。’” |
謙受益,滿招損 | 明·沈采《千金記·延訪》:“謙受益,滿招損。” |
飲水思源 | 北周 庾信《征調曲》:“落其實者思其樹,飲其流者懷其源。” |
取而代之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項羽本紀》:“秦始皇帝游會稽,渡浙江,梁與籍俱觀。籍曰:‘彼可取而代也。’” |
不得而知 | 唐 韓愈《爭臣論》:“故雖諫且議,使人不得而知焉。” |
語重心長 | 清 洛日生《海國英雄記 回唐》:“嘆別離苦況,轉忘了母親的語重心長。” |